
你以为你是你自己的主人?错了,真正操控你行为的,可能是你肚子里的肠道菌群!
这一发现可能改变我们对遗传、行为乃至精神疾病的理解。它意味着,“遗传”的可能不只是父母的DNA,还有一套可以被筛选和传递的“第二基因组”——微生物组。
这项突破性研究来自世界顶尖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由著名学者Ruth E. Ley和Taichi A. Suzuki领导的团队完成,2025年10月27日刚刚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通讯》上。

过去,我们总以为“龙生龙,凤生凤”,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要么是天生基因决定的,要么是后天环境影响的。
但科学家们早就怀疑,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他们发现,在动物界,似乎存在一种神秘的“第三力量”。这种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似乎能跨越物种,传递特性。
这股力量,就藏在我们的肠道里——肠道菌群。
德国马普所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实验,他们要搞清楚:行为,到底能不能像“传染病”一样,仅仅通过菌群来传播?
他们找到了两种野生小鼠:一种(SAR系)天性活泼好动,是“运动健将”;另一种(MAN系)则安静得多。
第一步:移植
科学家们将这两种小鼠的粪便微生物,分别移植到了一群“无菌鼠”体内——这些无菌鼠基因完全相同,体内干净得像一张白纸。
奇迹发生了!
那些接收了“运动健将”菌群的小鼠,也变得异常活跃,满场飞奔;而那些接收了安静小鼠菌群的,则安静了许多。
初步证实:行为,真的可以通过菌群移植来“复刻”!
但这还不够。移植只是复制,科学家们想知道,我们能不能像培育赛马一样,仅仅通过筛选菌群,来“培育”出特定的行为?
第二步:筛选“阿宅”
一场选懒比赛开始了。
科学家们再次准备了大量基因完全相同的无菌鼠,并给它们接种了同一种起始菌群(来自SAR系)。然后,他们兵分两路:
对照组:在这一组,科学家每隔两周就随机挑选几只小鼠,把它们的菌群传给下一代无菌鼠。筛选组:这一组的操作堪称“魔鬼”。科学家们只挑选那些运动量最低、躺得最平的“阿宅”小鼠,然后把它们的菌群“赏”给下一代无菌鼠。
这个过程,他们冷酷地重复了四轮。

第三步:见证奇迹的时刻
一开始,两组小鼠没什么区别。
但在“筛选组”这边,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随着一代代的菌群传递,到了第三轮(N3)和第四轮(N4),“筛选组”的小鼠们,运动量开始断崖式下跌!
它们变得越来越不爱动弹。
而“对照组”的小鼠,依然活蹦乱跳,毫无变化。
实验结果无可辩驳:科学家们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群更懒的小鼠,而他们所做的,仅仅是筛选了它们的肠道菌群!
小鼠的基因组从头到尾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但它们的行为却被彻底扭转了。
第四步:揪出“幕后黑手”
菌群是如何操控小鼠,让它们心甘情愿“躺平”的呢?
科学家们冲进了小鼠的肠道(当然是数据层面),开始搜寻“嫌疑犯”。很快,他们锁定了目标。
在那些“懒惰”小鼠的肠道里,一种叫做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细菌数量激增。
数据分析显示,这种细菌的丰度,与小鼠的运动距离呈强烈的负相关——也就是说,乳酸杆菌越多,小鼠越懒!
但细菌怎么“遥控”大脑呢?
它们有“化学武器”。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乳酸杆菌正在疯狂生产一种代谢物,叫做吲哚乙酸(ILA)。
终极对决:“凶手”与“凶器”
现在,科学家们拿到了“嫌疑犯”(乳酸杆菌)和“作案凶器”(ILA)。他们进行了最后的指控:
他们找来一批正常小鼠,直接给它们灌下了分离出来的Lactobacillus johnsonii(一种乳酸杆菌)。结果:小鼠的运动距离和速度显著降低他们又找来一批小鼠,绕过细菌,直接给它们肠道里注入了“凶器”——ILA。结果:小鼠的运动距离和速度再次显著降低
真相大白!
正是这些特定的肠道细菌(乳酸杆菌),通过释放化学信号(ILA),以某种方式影响了宿主,让它们从根本上降低了运动的欲望。
这项研究首次在哺乳动物身上证明,微生物组本身就是一种可遗传、可筛选的单位。自然选择(在这个实验里是人工选择)可以作用于这套“第二基因组”,从而改变宿主的行为。
所以,下次当你瘫在沙发上不想动弹时,先别急着内疚。
你可能要问问你肚子里的“虫子”:
各位大哥,今天……你们是不是又不想上班了?

参考文献:
Suzuki, T.A., Akbuğa-Schön Tanja, Waters, J.L. et al. Se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alone can shift mammalian behavior.Nat Commun16, 9482 (2025).
线上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