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文良
邓小平从1952年上调中央后,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他情系京华,曾多次深入北京市的工厂、学校、社区等地,善察民情,真听民意,指导工作,大力支持并推动了北京市各项事业取得很大成绩。
关注北京工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
邓小平一直关注北京市的工业发展,曾亲自到一些工厂视察,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导北京市工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飞跃发展。
北京汽车制造厂是北京汽车工业的摇篮,也是北京汽车工业的主体和支柱。1958年6月20日,邓小平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一起,在中南海观看了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北京第一辆汽车——井冈山牌小轿车,还有北京兴平机械厂生产的巨龙牌拖拉机和北京农业机械厂生产的红旗牌万能底盘拖拉机。
1957年,北京市在纺织工业部直接领导下,从民主德国引进了一套年产380吨锦纶抽丝设备,建成了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锦纶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中国音译名称为“尼龙”,被广泛用于制造各种纺织品,例如衣服、袜子等,需求量很大。1960年2月,邓小平到厂里视察,要求工厂对这项解决人民穿衣问题的新型原料的生产抓紧进行,并指示:“要在国庆节前,把样板车间建成投产。”北京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根据邓小平指示,立即派人到该厂主持施工现场会。经过职工120天的奋战,9月10日,该厂锦纶丝样板车间成功试车,向国庆献礼,也填补了国家空白。
除了加快工厂建设,邓小平非常关心支持工厂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1960年,北京市委组织一批优秀科技人员和部分清华大学师生在北京第一机床厂进行数控机床的研制工作。数控是一门20世纪50年代末期兴起的新兴技术,数控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对数控技术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大家对这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会战干劲十足。在单机试切削成功后,接着又进行四台单机的联动调试。在调试这一天,邓小平、彭真等来到车间视察。他们站在机床尾部,仔细地观看了工人的操作。
同年4月至5月,北京第一机床厂在总结铣床产品生产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搞了一个题为《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展览。当时展出的产品有十几台机床组成的专用自动生产线,可同时加工几个零件的组合机床,导轨磨及三坐标数控立铣等。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看后觉得不错,专门把邓小平请来观看展览。邓小平对此非常感兴趣,连续来看了4次,还约了罗瑞卿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来看。由于他早年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工厂干过钳工,有过当工人的经历,对工厂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工厂使用什么设备、工人使用什么劳动工具生产分外关心。他对展览看得很仔细,并不时地问这个设备怎么用,那个设备怎么用?特别是看到钳工的工具,他能说得出什么样的工具好使。他对厂长说,要让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多动脑筋,提高生产效率,你们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想,不断创新。
当时该厂与清华大学合作,生产三坐标立铣,这种铣床在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能生产。邓小平看到三坐标立铣后非常兴奋,对该厂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他还充分肯定工厂与科研单位、院校联合搞新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的做法。他说:“你们应该把这个做法告诉别的厂子,让他们也去这样做,北京有这个条件嘛。”

◆邓小平等人在中南海观看井冈山牌小轿车。
1960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市委《关于北京电子管厂大搞群众运动大闹技术革命的报告》,肯定了该厂的做法,并要“全国所有现代化的大企业都要认真地学习这个厂发动群众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经验,既要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又要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
同年秋的一个傍晚,邓小平和杨尚昆等来到电子管厂视察。厂长周凤鸣在陪同他们视察生产车间时,汇报说,这个由苏联设计的现代化大工厂,1956年开工,1957年便能成批生产。但是生产绝大部分原材料依靠进口,不但价格很贵,而且数量上也不能满足,到货时间也没有保证。结果,全厂党员干部职工自力更生搞试制、代用,并在全国找资源、搞协作,使93%以上的关键材料在国内和本厂解决,成本不断降低。1959年底利润加税收达到1.68亿元,原设计能力年产电子管1200万支,品种18个,实际生产了2200多万支,品种达到158种,其中有半导体、超小型的尖端产品。
邓小平听完上述情况汇报很满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又对工厂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生产的半导体每个30元,比上海生产的价钱高,厂里要进行研究,如何降低成本,产品才有销路。”该厂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当年基本上实现产量产值和利润目标,半导体的成本也有所下降。
确定北京市委筹建地铁,关心地铁发展
新中国第一条地铁诞生于北京,从早期的“战备为主,兼顾交通”转变为以交通运营为中心,从单线发展到多线,在城市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一辈革命家非常关心北京地铁发展。

◆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视察首钢总公司。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北京要搞地下铁道,不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来。
邓小平也对北京城市交通特别重视,特别是对于北京地铁,多次提出改进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市开始进行修建地下铁路的筹备工作,并邀请苏联专家来华援助。
1956年8月18日,北京市委就筹备地下铁道工作问题向中共中央请示:“关于地下铁道的筹建问题,建议由铁道部或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主持,由北京市协助。”“由于北京没有这一方面的技术力量,无法抽调,请中央责成有关部门迅速解决这个问题。”
9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明确作出批示:“关于北京地下铁道筹建问题,同意暂由北京市委负责。筹建所需行政技术干部,北京无法解决者可分别由铁道部、地质部、城市建设部等有关单位抽调支援。” 他的批示,及时解决了筹建北京地铁的组织领导和干部准备等关键问题。
根据批示,国家建委立即召集会议,商定北京市地下铁道筹建处组建成立事宜。筹建处作为专职办事机构,日常领导工作由北京市负责,组成人员以北京市人员为主,另外由铁道部、地质部等中央单位很快抽调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60多人。10月24日,“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正式成立。
1965年7月1日上午9时,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邓小平和朱德、彭真、李先念、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兴致勃勃地出席了典礼,并挥锹动土,为北京地铁建设奠基。
1969年10月,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线路建成,1971年1月15日开始试运营。1974年6月,邓小平第二次亲临地铁一期工程考察,乘坐了一线地铁列车。当听到地铁车辆、设备不是标准产品、质量不过关时,他当即指示:要进行技术改造,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根据这个意见,地铁领导机关认真抓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全面整治设备的工作,迅速改变车辆、设备落后的面貌,基本上满足了运营的需要。

◆1965年,邓小平(左一)参加北京地下铁道开工典礼。右三为朱德,右二为彭真。
北京地铁二期工程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施工期间,由于工程设备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积水潭变电站于1983年9月发生了事故,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同年10月14日,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受邓小平的委托,责成国家经委、机械工业部等10个部委和15个省市的130多个厂家,对二期工程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改造。该地铁经改造完成后于1984年正式开通运营。
1984年10月5日晚,邓小平在时任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陪同下,来到地铁复兴门站,视察了北京地铁二期工程。他高兴地乘坐了环线地铁列车,并询问地铁客车的造价性能,当听到北京地铁列车采用国产化并具备自己维修制造能力时,高兴地连声说:坐中国车好,坐中国车好。
邓小平对北京地铁的具体关怀和指示,成为鼓舞北京地铁建设管理者的巨大精神力量。之后,北京地铁转换运营管理方式,完成了工作重点由战备型向运营管理型的转变,成为首都地下交通大动脉。
北京地铁发展使城市布局得到优化,使交通更加顺畅,大大提升了首都的形象,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尊师重教,提出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
邓小平一贯重视教育事业,他多次指导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对北京的教育事业和工作,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首先,邓小平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关心青年教师、学生的健康成长,多次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做到又红又专。
1957年1月12日,邓小平亲自到清华大学为上万名师生作形势报告。开始,他诙谐幽默地说:“过去,我们部队中有的战士不爱听报告,屁股坐不住,讲怪话,说‘不怕飞机大炮,就怕政委作报告’。今天,我这个政委来给你们作报告,你们怕不怕呀?”简短风趣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与师生们的距离。

◆1979年3月12日,邓小平在北京大兴县庞各庄公社薛营大队参加植树活动。
接着,他的话题紧扣当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从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到社会主义发展,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再到对共产主义充满信心,娓娓道来,分析鞭辟入里。
与此同时他还就大学生们关心的民主问题、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问题以及怎样对待群众的一些个人要求问题等,发表了精辟的论述。最后,他殷切寄语清华学子:“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后代的幸福,我希望大家把眼光放远一些,学革命先辈,学过去的青年,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一口气讲了5个多小时,会场上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场报告不仅给清华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在不久后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毛泽东在讲话中说:“工、农、商、学、兵、政、党,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现在我们的总书记邓小平,亲自出马到清华大学作报告,也请你们都出马。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同志,都要亲自出马做政治思想工作。”领导干部亲自做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现已成为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领导汇报工作时明确指出:“清华的工作,突出的有教师问题,学生问题,房子问题。更大的问题,还是思想教育问题。清华过去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
邓小平一再阐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反复强调“又红又专”,成为以后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当代青年长期坚持的座右铭。
北京景山学校创办于1960年春,1977年成为全国重点学校,197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校。它是中央为了进行城市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而专设的学校。几十年来,邓小平一直关注它的成长。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每年六一儿童节他都要在景山公园接见景山学校的少先队员,了解学校的教改情况,勉励大家要好好学习,好好搞教改。就是在“文革”时期,他也仍在为振兴中华教育事业而操心,念念不忘支持景山学校搞教改试验,多次派人到学校了解情况,鼓励大家要坚定不移搞教改。
1983年9月,景山学校以全体师生员工名义给邓小平写信,在感谢他关心学校的同时,请他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作指示。很快,邓小平就为景山学校题写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书赠景山学校,一九八三年国庆节。”“三个面向”的指示,富于时代特征、具有现实意义,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精髓,它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邓小平大力呼吁全党全社会要尊师重教,切实为教师队伍建设办实事。“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他批准创建学位制度,坚决恢复和实行了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率先提出对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1979年,邓小平亲自批准景山学校的马淑珍同志等3名小学教师为特级教师,揭开了尊师重教的新篇章。
关心市民生活,使其安居安心
邓小平一直非常关心北京市民生活,希望他们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居民住房普遍紧张,且大多为平房、筒子楼,抗震强度不高,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上下水道。
1978年10月20日上午,邓小平来到北京前三门大街住宅楼工地视察。继东北三省、唐山和天津两市,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视察新建居民住宅楼。唐山大地震后,在住宅建筑上,抗震安全和加快解决安居宜居问题一直是邓小平牵挂在心头的大事。

◆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视察前三门大街住宅楼工地。
人们纷纷涌上前来与他握手问好,他也连连说:“同志们,辛苦了!”
当时已经74岁的邓小平,以敏捷稳健的步子,登上楼梯。他拾级登上第三楼层,在市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先看了一个两居室,又看了一个三居室单元房。他环顾四白落地的一间起居室,问随行的市建委主任赵鹏飞:“房间有多大?”赵回答:“两居室的大间是14平方米,小间9平方米;三居室的大间是14平方米,中间12平方米,小间9平方米。”邓小平说:“小了点儿。”他指了指天花板问:“房间有多高?”赵回答:“层高2.9米,净高2.7米。”他又问:“前三门大街都是几层楼?”赵回答:“塔楼高12层,板楼高8至9层。”接着,邓小平又问到楼房抗震系数,赵鹏飞和宋汝棼两位市建委领导介绍说,前三门大街的住宅楼动工时赶上了唐山地震,在后来的设计上考虑到了按地震烈度8度设防。邓小平满意地点了点头。
邓小平无论是视察北京前三门大街居民住宅,还是视察各地的居民住宅,都以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善意而切实地对新建住宅提出了改进意见。他提出:今后修建住宅楼时,设计力求布局合理,尽量增加使用面积,更多地考虑到住户的方便,比如尽可能装一些淋浴设施等,还要注意内部装修的美观,多采用新型轻质建筑材料,降低住房造价。
邓小平从安居才能乐业出发,处处为人民着想,一砖一瓦、一屋一楼都体现着他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从1952年进京到1997年逝世,邓小平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度过。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北京的建设和发展,还多次深入基层,亲自指导,为群众排忧解难,并鼓励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胆创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北京而不懈奋斗。
伟人已去,风范永存!我们永远铭记邓小平对于北京的贡献!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线上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